[專業涵養] 助聽器選配:試用耳掛型助聽器很滿意,於是訂購耳道型助聽器,沒問題嗎?

本文依照實際發生的個案,以特定助聽器廠牌、型號提出討論及說明,但不表示這些情況只發生在特定廠牌或特定型號。請讀者務必理解,任何廠牌、任何型號的助聽器,在本文討論的情境都會面臨相同的挑戰,本文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一體適用所有廠牌、型號的助聽器產品。

話說前陣子遇到一個狀況:有位聽損型態為雙耳中度至極重度陡降型聽力損失的個案,在某助聽器零售商處試用 Phonak Naída P50‐UP 耳掛型助聽器,主觀感受比現用(舊有)助聽器更為清晰明亮。個案對試用結果很滿意,於是決定訂購同廠牌 (Phonak)、同世代 (Paradise)、同等級 (50) 的耳道型 (In‐The‐Canal, ITC) 助聽器,即 Phonak Virto P50

這樣沒問題嗎?

……文長未完,敬請撥冗閱讀《助聽器選配:試用耳掛型助聽器很滿意,於是訂購耳道型助聽器,沒問題嗎?》全文

[吱吱喳喳] 不是愛

Mastodon/乳齒象 由 @jedi@g0v.social 發表:

注意力跟心力都是資源沒錯呀,但是若妳想著用來表達愛要被感覺到,那些其實都不是愛。

人類總是以愛為名義做各種事,包括虐待、種族滅絕,都以愛的名義行之,實際上各種「表達愛」的行為都是由私欲所驅動。我覺得從現實上的考量跟謀算來說,這一點務必要很清楚理解:愛不是驅力,私欲才是,而且這是一件中性的事實。

愛是無所謂目的或意義的。愛就是愛,但愛也就只是愛。超出愛的都是私欲。


神愛世人每個字都有很大可議的空間。先把一些可能會引起激烈論戰(例如神是否存在、是否唯一、是否存在階級結構、是否可以量化、是否是實體,人類是否比其他生物不同……)的事情略過,我理解到的關鍵是這樣的:

「神性」本質上是「非人」。以人類的感知、道德、經驗、邏輯所設想的「神」,必然只是人類的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或許人類只是自大地以為自己已經超凡入聖,只是更加凸顯人類的低下卑微。

神的愛可能是什麼呢?我的一個猜想是「時間(維度)」。事件的因果可以被觀察、感知,這就是「神愛世人」。當人類不斷做些蠢事,終將迎來毀滅,這就是神的愛。這個愛沒有企圖、沒有動機、沒有行動, just be.

到 g0v.social 檢視這則嘟文

……文長未完,敬請撥冗閱讀《不是愛》全文

[吱吱喳喳] 「大家」是誰

Mastodon/乳齒象 由 @jedi@g0v.social 發表:

前同事始終展現出令人激賞的敏銳直覺及專業素養,在他人天馬行空畫大餅的時候,直指核心地問道:『大家』是誰?

當年,我把(當時仍是)同事的這個提問放進提問劇本,讓這個重要的反思成為必然要面對的課題。我們團隊訪談過幾十個部門,能回答出來的部門數為 0。

幾年之後,原本的老闆卸下職務,繼續在相鄰場域追尋崇高的理念。我仍然想起前同事的鍼砭,遙遙呼應著動物農莊的尖銳諷刺:

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 #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到 g0v.social 檢視這則嘟文

……文長未完,敬請撥冗閱讀《「大家」是誰》全文

[吱吱喳喳] 二維條碼 QR Code 的設計要點

Mastodon/乳齒象 由 @jedi@g0v.social 發表:

關於 #QRCode #望周知

  1. 提供 QR Code 時,一併提供文字型態網址(仍然有人需要用桌上型電腦操作)
  2. 不要把 QR Code 當成可以使用超長網址的撇步(會影響 QR Code 的辨識容錯跟顯示尺寸限制)
  3. 務必考量使用情境來決定 QR Code 的呈現尺寸以及容錯率(LED 廣告招牌跟名片上的 QR Code 需要不同設計,即使兩者辨識結果相同)
  4. 同一個畫面內盡量不要有多個 QR Code(使用者可能設定成自動開啟,導致開錯連結)
  5. 數位媒介上的 QR Code 建議做成可直接使用的超連結;如果網址就在旁邊,建議兩個元件包成一個超連結。
  6. 數位媒介上的 QR Code 要注意反相、高對比、強迫指定色彩模式等使用者偏好,尤其要注意使用「透明背景色」可能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務必完整測試
  7. QR Code 圖片替代文字設定「*連結目標標題* 的 QR Code」
  8. 實體物件上的 QR Code 建議提供可觸摸辨識的特徵,例如凸起或 #貝爾曼截角
    https://jedi.org/blog/archives/006406.html
到 g0v.social 檢視這則嘟文

……文長未完,敬請撥冗閱讀《二維條碼 QR Code 的設計要點》全文

[吱吱喳喳] 高度

Mastodon/乳齒象 由 @jedi@g0v.social 發表:

處在某個高度以上,就會開始看到一大堆很扯、很蠢、十足狗屁倒灶的事。

一大堆。

因為同樣很扯、很蠢、十足狗屁倒灶的理由,這些事情永遠不會攤在陽光下,最後只會跟著進墳墓。

因此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學習。

到 g0v.social 檢視這則嘟文

……文長未完,敬請撥冗閱讀《高度》全文

更古早以前

jedi.org: